觀點公共交通

消失的巴士:中國城市出行方式的變革

李瀚明:中國大城市的城市公交系統正被地鐵和共享單車夾擊,而中小城市的城市公交系統正被私有電動自行車衝擊。

這段時間公共交通領域的一大新聞,是不少城市的公交系統開始「發不出工資」、「停運」起來了。不少觀點認爲這是中國地方財政出現問題的徵兆,更有自媒體稱中國部分城市的財政已經崩潰。

以我對中國城市公共交通經營的瞭解,現階段地方財政固然危機重重,但某些地區公交系統的停運是否完全由於地方財政問題,可能還有值得商榷的部分。但這種「發不出工資」反映出的中國城市出行格局的變化,卻是實實在在地在神州大地上發生的。這種變化對中國未來的城市建設和規劃,勢必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值得我們留意。

爲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知道政府和企業在公共交通議題上的角色。通常而言,一個城市的公交公司屬於典型的公共事業(Public Utility),政府會對價格設置上限(例如大部分城市的巴士是「兩元一票制」)後,以招標的形式決定公交公司的特許經營權。因此,公交公司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都屬於自負盈虧的範圍。

您已閱讀18%(388字),剩餘82%(17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