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汽車業

在2035年燃油禁令上,歐盟會給燃油車留條後路嗎?

張冬方:作爲燃油車最後一根稻草的合成燃料本身,它真的如它所宣揚的那樣,能實現燃油車的氣候中和嗎?

說車之前,先說一位車迷。德國財長林德納開保時捷,德國人都知道。他曾跟媒體透露,自己小時候開口說話時說的第一個詞就是「車」。這個夏天,在林先生的婚禮上,他的記者新娘在一輛保時捷Targa裏笑靨如花。總之,林德納是一位保時捷粉。

愛保時捷當然是個人自由,愛保時捷的人滿大街都是,但路人甲無法左右政治,甚至一個行業的命運。去年德國聯邦新政府組閣時,綠黨的高速限速主張在組閣談判中最終淪爲了大棋局中的一枚棄子,一家諷刺媒體因此編了一個段子:林開著保時捷帶著綠黨人貝兒伯克(現任德外長)在高速上遛了一程後,林問:還限嗎?她答:不限了。

除了對速度有執念,油轉電也無法決絕。今年6月,歐盟成員國準備討論歐盟委員會關於2035年實現新乘用車和新輕型商務車零碳排放的建議時,林德納稱一方面支持電動車,另一方面對技術保持開放態度,這裏的技術就是他認爲的氣候中和的合成燃料(e-fuels)。林德納的自民黨向歐盟委員會提出建議,支持2035年禁止燃油車,但合成燃料除外。之後,以義大利領頭的幾個成員國也提交了意見書,建議零碳排放的時間表由2035年推至2040年,另外,意見中也包括類似於林德納關於合成燃料的建議。

您已閱讀17%(495字),剩餘83%(24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