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傳播

微調或大改,品牌轉型除了換標識還能做些什麼?

趙瑩:「醫美」式微調也好,整容式大改也好,品牌升級轉型,都不是一個logo標識的更新就能完成的

最近開車時看到越來越多的新車帶著起亞汽車新標誌行駛在路上,尤其如果周圍還有一輛舊起亞標識車對比時,不僅會感嘆起亞有什麼想不開的,非要把清晰簡潔的KIA標誌換成現在這三個字母混在一起,難以辨識的新標呢?!

去年一月份以總部南韓首爾煙花秀開場揭幕的起亞汽車新標誌,據說是公司內部創作的結晶,現在的標識將品牌名稱字體組合起來,設計成類似於手寫簽名,是一條「有節奏、不間斷的流暢線條」。品牌logo的對稱性「展示了品牌的信心」,而標誌的「上升姿態」 則體現了起亞對該品牌不斷上升的雄心壯志。這種運動感和複雜的構圖方式,犧牲了舊標誌的清晰易讀,爲了公司希望追求的科技創新感,塑造了一個更大膽、更連貫的現代符號,但是卻引起了消費者的反彈和混淆。

起亞不是第一家也不會是最後一家對品牌logo進行魔改的公司,先前有不斷被消費者吐槽的Burberry新標,去掉了紅底的殼牌和「金拱門」麥當勞等等,那麼品牌轉型升級,除了換標識之外,還應該做些什麼呢?換logo的時候,從設計到觀感,又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您已閱讀24%(440字),剩餘76%(13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傲慢與偏見

趙瑩,前復星國際駐紐約企業傳播執行總經理,博雅公關中美市場團隊負責人。在紐約工作十餘載,一直在企業和品牌傳播領域做中美相關的跨文化傳播工作,經歷過中概股大戰空頭的危機處理,也體會過歐美跨國企業亞洲市場戰略的轉型和落地傳播。《傲慢與偏見》是年少時勾起我內心布爾什維克主義情結的啓蒙小說,也是我一直覺得在中美傳播領域想要打破的阻礙。很多時候,是西方世界的傲慢和我們內心的偏見,束縛了我們看世界的眼光和格局,因此想借此專欄把親歷過的案例做點滴分析,以期待我們可以一起打破桎梏,成爲東方和西方遇見中,良好溝通的傳播者。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