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公司治理

學者何以贏得社會的尊重?

鄭志剛:其實對於一個學者而言,最大的榮耀和最好的尊重是學者的研究和觀點能夠經受時間與邏輯的檢驗。

近日陳春花教授與華為「有無關係」的爭論重新進入輿論的視野。儘管很多我熟悉和尊重的學者證明,當初曾與陳教授一道受邀訪問華為,甚至任正非親自做他們的司機,爲他們開車,但被宣稱自己研究對象的企業發表申明說該學者並不瞭解這家企業,這在我看來已經是一個學者的奇恥大辱了。在很多企業不惜花費重金請各類學者擔任吹鼓手,包裝、行銷、美化,甚至神化企業,各類學者以冠以「XX企業顧問」頭銜爲榮,而一些企業則以聘請XX學者擔任企業顧問爲傲的今天,華為居然擲地有聲地說出,「華為不瞭解她,她也不可能瞭解華為」,給人一種與衆不同、耳目一新的感覺。

其實陳教授與華為有無關係爭論的背後更爲一般性的問題是,一個學者如何在有效服務社會的同時,能夠贏得企業與社會的尊重。作爲實踐性很強的公司治理領域的學者,在我接觸企業過程中,我聽到過太多企業家的抱怨,說很多在象牙塔從文獻到文獻,爲了paper而paper的學者根本不瞭解企業的實際,無法與企業家開展有效的對話。

在多年來圍繞公司治理主題的不同層次、不同場景的互動與交流中,我也確實見到爲數不少的學者在自己的實證研究中曾經用過董事會中獨董比例等幾個變數,就號稱自己是公司治理專家;寫過幾篇有關公司治理主題的文章,就號稱自己是最懂中國公司治理的學者之一,甚至試圖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司治理理論。而據我所知,陳教授是少數能夠與企業家直接對話的學者之一。

您已閱讀18%(581字),剩餘82%(26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公司治理新視野

鄭志剛,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他兼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三屆獨立董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成員、北京國有資產法治研究會副會長,以及太平石化金融租賃、泰康資產等多家公司獨立董事。著有《好公司都是設計出來的》《成爲董事長—鄭志剛公司治理通識課》《分散股權時代的中國公司治理:理論與證據》《國企混改的理論、路徑和模式》等著作。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