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從三輪積極財政政策看財政之變

羅志恆、賀晨:中國經歷了三輪積極財政政策週期;當前經濟面臨三重壓力,財政面臨風險也不同於以往,政策更應注重短期與長期目標相結合。

1998年至今,中國共經歷了三輪積極的財政政策週期,分別爲1998-2004年、2008年底-2012年、2013年-至今,分別對應的是經濟高速成長、應對金融危機和三期疊加新常態的三大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國家戰略目標各有側重,積極的財政政策表現形式、最終效果和影響也各不相同。三輪積極財政政策的變化不僅體現爲赤字率、收支結構的變化,更體現爲背後財政體制的不斷規範與完善,是財政逐步走向現代化治理與持續服務國家戰略目標的過程。

短期看,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三重壓力,國內疫情反彈、國際俄烏局勢引發的輸入性通膨壓力、美聯準加息帶來的中美政策週期錯位等都對中國經濟產生壓力。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發展的中長期邏輯正經歷五大變化:從效率到公平;從先富到共富;從速度到安全;從側重資本到保護勞動;從房地產繁榮到科技和製造強國。短期下行壓力和中長期發展邏輯對財政政策提出更高的要求。財政已上升到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地位,面臨的經濟社會風險也不同於以往。積極的財政政策更應注重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相結合、逆週期和跨週期調控結合;在釐清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在穩定經濟運行、深化體制改革、完善社會治理、促進共同富裕、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作用。具體而言,2022年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註重精準、可持續,收入端大規模減稅退稅激發市場活力,支出端靠前發力穩成長、有保有壓支持構建新發展格局,大規模轉移支付支持基層「三保」。

您已閱讀15%(627字),剩餘85%(36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