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戰爭

戰爭、國家與財政:地緣政治視角下的國家興亡

徐一睿:從歷史看,戰爭、國家能力及財政體系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俄烏戰爭爆發源於地緣政治博弈,但發展也取決於各方的財政承受能力。

當今世界局勢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2017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戰,以及2022年爆發的俄烏戰爭,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戰爭、國家實力與財政能力之間的緊密關聯。這些事件不僅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也爲我們思考戰爭、國家與財政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繫提供了新的視角。從歷史發展來看,戰爭形態的演變、國家能力的提升以及財政體系的完善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文將從戰爭與財政的相互關係出發,結合地緣政治視角,探討霸權競爭與國際秩序的變遷,以期爲理解當前國際形勢提供新的思考維度。

一、戰爭與財政的相互關係

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提出"國家製造戰爭,戰爭製造國家"(War makes states and states make war)這一經典論斷,深刻揭示了戰爭與國家之間的辯證關係。通過研究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戰爭作爲國家間衝突的最高形式,其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刻的財政邏輯。戰爭不僅是對國家軍事實力的考驗,更是對國家財政能力的極限挑戰。事實上,在歷史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無數戰爭因財政問題而爆發,又因財政崩潰而失敗。從古羅馬帝國的擴張到拿破崙戰爭,再到兩次世界大戰,財政能力始終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

您已閱讀12%(506字),剩餘88%(36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