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家庭教育

如何與孩子談論戰爭

父母不見得有能力引導一場關於戰爭的對話,但只要願意傾聽和討論,就已經邁出了給孩子提供心理支援的第一步。

最近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新聞媒體大量篇幅報導有關局勢,社群媒體上也充滿相關討論。我們真的可以完全避免讓孩子知道有關新聞,以保護他們幼小的心靈免受傷害嗎?在許多孩子們都或多或少無可避免地接觸到了有關新聞的時候,我們作爲父母該如何與孩子們談論戰爭呢?

一、談論可以緩解焦慮

最近幾天,只要打開電視,就會看到有關烏克蘭形勢的報導;只要登錄社群媒體,就隨時可以找到有關的影片直播;甚至連一些原本主題不相干的以及本來從不討論政治話題的社交羣組也在熱烈地討論這次衝突。我們都是平民百姓,此刻卻比政治家更懂政治,也比經濟學家更懂經濟,好像什麼人都能運籌帷幄、揮斥方遒。有人說,我們不過是升斗小民,爲何爲這個話題每日爭論不休?還有人說,我們現在的爭論,其實都是在爲明日的我們發聲。然而,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們的行爲並不可笑,也不荒謬。聚焦這樣大型的國際衝突,並熱烈討論的行爲是有助於維持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態的。當這樣重大的國際新聞發生時,成人內心一樣有著迷茫和焦慮,然而通過與他人談論,這種迷茫和焦慮也會得到釋放。

您已閱讀12%(447字),剩餘88%(317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另一片星空

徐海娜:童書創作者、藝術從業者、兒童導師、前電視媒體人,現居新加坡。曾於香港和新加坡從事繪畫、特殊兒童教育,以及電子互動童書行業;同時擔任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部分雜誌和報紙的特約記者和撰稿人。近年在新加坡出版「兒童心靈健康成長」系列繪本8本,其中《他們爲什麼不聽我的話》和《手機消失的一天》分別獲得新加坡2022年度和2023年度的「大眾讀者票選好書獎」。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