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一個中午,在看完一場重要的現場直播新聞發佈會之後,我決定要去喫一頓地道的陝西菜,於是我走到延安高架橋下面的陝西大廈。陝西大廈是陝西省駐滬辦事處的大樓,四樓的秦粵軒算起來應該都喫了十來年了。今天再回憶起那頓陝西風味的午飯,其實跟我以往每次喫的幾乎都是一樣的:水盆羊肉,岐山哨子面,油潑扯麪以及一碟糖蒜。就好像北京的朋友鐘意川辦的餐廳一樣,陝西菜在上海的最高水準我一直認爲就是這家餐廳,儘管它的名字還暗示了自己也是一家廣東菜。雖然光顧多次,但是從來沒有把廣東菜放在預選之列,因爲我喫廣東菜最好的選擇是離這裏不遠的嘉裏中心的家全七福。
家全七福在粵菜的門類裏面顯然也不是大家俗稱的天花板,其實這些流行的形容詞總讓我覺得網路時代中文教育的失敗。家全七福可以說是在上海粵菜裏面的一個榜樣,就是所有的出品都是教科書級別的的呈現,沒有花巧,沒有一驚一乍,永遠的中規中矩,而且可以讓全國的粵菜同行心服口服。
這是我心目中上海的一南一北的美食代表。其實自從2016年成爲中國大陸第一個擁有米其林餐廳的城市,上海就一躍成爲全中國的美食之都,完全超越了香港、廣州這些傳統意義上的美食主義的發源地。如果這個時候再翻看民國時期的生活雜誌,也都清清楚楚地記載著這個城市的美食之路。粵菜伴隨著南洋華僑在上海灘開辦新式百貨公司而大行其道,各路避難的舊式軍閥以及躲在租界裏面的寓公又成爲了川揚幫的幕後推手,川菜以及淮揚菜在上海的發揚光大,幾乎成爲當時文人墨客聚餐的首選。
您已閱讀27%(620字),剩餘73%(16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