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

爲什麼王安石變法必敗?

張千帆:王安石雖借用「託古改制」,但做的基本上是法家的事情。中國歷史的一般模式是儒家保守不改革,法家改革則常常越改越糟。

這個標題不只是適用於王安石,安在商鞅、李斯、張居正、康有爲或任何一個熱衷變法改革的官員身上都合適。王安石只是他們當中最爲傑出的一個。如果連他的變法也必敗無疑,那麼他的失敗就成了爲歷代變法蓋棺論定的標誌性案例。

縱觀中古千年,王安石無疑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才子甚至大偉人。雖然對其變法非議頗多,但作爲「唐宋八大家」的美譽卻絕非浪得虛名。其道德文章也博採衆長、糅合百家,常託儒家先聖之名行法家改革之實。像他這樣才高八斗、心高氣傲、動輒不是辭官就是拒任的人,一般在哪個朝代都喫不開,但偏偏他還很走運,遇到不以爲忤、開明識人的皇帝宋神宗,至死不渝地推行他那飽受詬病的變法。才、運、勢,他該有的都有了。如果他算得上是一位「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聖人,那麼北宋也幸運地經歷了一次難得一見而曇花一現(1069-86年)的「聖王治國」。

可惜,神宗一死,新法盡廢。保守派首領司馬光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任宰相,廢除了幾乎所有變法。儘管哲宗繼位後一度恢復,但已是強弩之末。王安石苦心孤詣推行的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就這麼戛然而止。在政策層面上,變法對後世幾乎沒有留下什麼遺產,王安石本人還落得一個製造黨爭、加速北宋滅亡的罪名。早知如此折騰,還不如像他早年屢次辭官那樣好好呆家裏,多寫幾首詩詞、幾篇檄文,說不定能給後世留下能和李杜並肩的文學遺產。被他排擠打壓的政敵中,司馬光回老家寫成了《資治通鑑》,蘇軾在顛沛流離中成就了千古名篇。他們其實和王安石一樣,今天沒有誰記得他們有什麼政治成就。

您已閱讀6%(631字),剩餘94%(93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