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

年齡歧視:中國有勞動力短缺嗎?

王丹:聯合國在2019年的政策簡報中指出,OECD國家中對55歲以上勞動者的歧視明顯高於其他年齡段。而中國的工作年齡歧視劃定在35歲。

中國似乎在擔憂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勞動年齡人口(16-64歲)的比例爲69%,比十年前低了6個百分點(約31萬人)。政府早已意識到人口持續收縮可能帶來的衝擊,出臺了多項政策應對,包括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齡,「三胎」政策鼓勵生育,延長生育假期等。但是這些旨在提高勞動供給的政策和就業中普遍存在的年齡歧視形成了巨大反差。實際中,對於人力資本的浪費是驚人的。年齡歧視在中國職場普遍存在,給國民經濟帶來高昂的成本。

就業歧視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然而,發達國家的就業歧視主要在性別和種族,年齡歧視儘管存在,但是更加隱晦。聯合國在2019年的政策簡報中指出,OECD國家中對55歲以上勞動者的歧視明顯高於其他年齡段。而中國的工作年齡歧視劃定在35歲。「35歲現象」的體現是全方位的。政府招聘中就有公開的年齡要求。2020年,中組部發布的公務員錄用規定中,報名資格限定於「18週歲以上,35週歲以下」 。大學中,助理教授和博士後的申請資格一般以35歲爲限,教授以55歲爲限。

企業部門也是如此,尤以科技企業爲甚。脈脈數據研究院發佈的《人才吸引力報告2020》中,網路和零售業員工平均年齡低於30歲,網路頭部企業如字節跳動和拼多多,平均員工年齡爲27歲。國企是年齡歧視最低的,員工平均35歲。2020年,網易在致全體股東信中,提到網易員工從221人擴張到2萬多人的20年裏,平均年齡一直在29歲以內,並表示將保持下去。相比之下,外資企業的招聘中通常都沒有年齡要求。

您已閱讀21%(635字),剩餘79%(233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