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房地產

沒有剛性指標,房住不炒樓市健康就是空談

沈曉傑:沒有量化的標準,沒有剛性的指標,任何房地產的調控政策和住房保障體系,就會陷入「空中樓閣「的境地。

【編者按】當今的中國房地產市場,正處在極爲關鍵的十字路口:是繼續「穩定高房價」,還是在房地產導向和住房模式上進行一場徹底的反思和變革,重新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房地產市場和住房供應新模式。FT中文網推出「房地產稅與住房供應範式革命」系列文章。本文是該系列第五篇。

要構建房地產市場和住房供應新範式,當務之急必須對過去近20年來政府在住房政策和房地產市場調控方面的成敗得失,進行全面的梳理和深刻的總結。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房地產市場和住房供應方面,在資訊透明、統計數據公開的基礎上,要有剛性的指標。沒有一定的衡量標準,沒有剛性的制衡和約束,無論是評價政府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效果,還是判斷市場是否迴歸到房住不炒,都是「客裏空「的笑話。

但讓人難以置信和見怪不怪的是,不要說健康的房地產市場剛性指標以及房住不炒起碼的標準,就連房地產和城鎮住房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數據,在中國國家統計局對外公開的網站中,都難覓其蹤。比如,人們最關心的一二線城市和各地的商品住宅的具體價格,無論是住建部、國家統計局,還是省市級相對應部門,多少年來從不見有官方正式對外公佈;再比如,房價收入比是衡量老百姓買得起房及住房負擔的最重要標誌,但在官方的統計數據中,也幾乎從不見其蹤影。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就連住建部(過去建設部)長期引以爲豪、也是十多年來倍受筆者質疑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這個時常被宣傳的最重要的「政績指標」,筆者最近在查詢中國統計年鑑時發現竟然也「失蹤」了。

您已閱讀10%(619字),剩餘90%(56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