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消費

從香檳節到揮霍日,生造節日的行銷手段

趙瑩:所有美好的初衷在商業社會渲染下都變了味,失掉了原本的初心。也因此,任何品牌生拉硬造節日行銷購物氣氛的傳統手段越來越不得人心。

2022年的晨光熹微中,我們度過了又一個聖誕加元旦的節日季。彷彿是覺得多民族的各國節日依然不夠用,美國人民這些年生造出來諸多節日:12月31日除了是元旦前夜,還是全國香檳節,6月3日是全國甜甜圈日,還有全國冰淇淋節、寵物節等等。最奇葩的是,每年的6月18日,是全國揮霍日,這貌似翻版的美國「雙十一」,節日口號就是「揮霍無罪」。

哈根達斯會在每年冰淇淋日免費派發甜筒冰淇淋,蜂擁而上的還有這幾年各地湧現的健康版冰淇淋—-冰凍酸奶店的各類行銷。今年我硬是在家附近的16 Handles算錯了節日當天的優惠行銷值,等到娃們盛滿了各種新增小食的冰凍酸奶已經擺出了美妙造型時,才意識到這不過是商家的又一種變相行銷手段,目的和結果自然是消費者的荷包。

我原本也以爲所有的這些生造節日,都是商家們串謀的結果,經過調查才發現,這個生造節日的行銷機器,在美國是由商家、第三方行業機構、甚或政府一起營造出來的局面。媒體查詢報導記錄,甚至能翻到百年前的1910年時,消費者在當地報刊抱怨加州的弗雷斯諾市商會代表葡萄乾種植者刊登了無數全國葡萄乾日的「無恥宣傳」廣告。

您已閱讀25%(469字),剩餘75%(139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傲慢與偏見

趙瑩,前復星國際駐紐約企業傳播執行總經理,博雅公關中美市場團隊負責人。在紐約工作十餘載,一直在企業和品牌傳播領域做中美相關的跨文化傳播工作,經歷過中概股大戰空頭的危機處理,也體會過歐美跨國企業亞洲市場戰略的轉型和落地傳播。《傲慢與偏見》是年少時勾起我內心布爾什維克主義情結的啓蒙小說,也是我一直覺得在中美傳播領域想要打破的阻礙。很多時候,是西方世界的傲慢和我們內心的偏見,束縛了我們看世界的眼光和格局,因此想借此專欄把親歷過的案例做點滴分析,以期待我們可以一起打破桎梏,成爲東方和西方遇見中,良好溝通的傳播者。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