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國潮興起——消費主義與民族意識的互動

劉遠舉:國潮的受衆主要是年輕人,這就決定了網路平臺對國產品牌的重要性。平臺助推了國風,也反過來受益於此。

8月25日,在身著唐服、和服的舞蹈演員的「歌舞昇平」中,大連「小京都商業街」正式開街。一週之後,這條網友口中的「日本風情街」,陷入諸多爭議,最終宣佈暫時停業,幾百人一夜之間暫時丟了工作。

而這種情緒的另一面,則是鴻星爾克一夜爆紅;水下洛神刷屏;故宮敦煌70年來首次聯展登上熱搜;「百雀羚」、「大白兔」等老字號煥發新生;漢服成爲年輕人的新時尚。國潮產品的崛起,作爲一種商業與經濟現象,在如今的中國已經不可忽略,影響深遠。

國潮的崛起背後,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技術的提升,多年的世界工廠身份,鍛鍊了中國的產業鏈、人才。國產產品從供不應求的模仿、重製造的階段,向更多原創、國際化及科技進步爲核心的階段發展。

您已閱讀12%(297字),剩餘88%(227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遠觀近思

劉遠舉,重慶人,先學理工科再學經濟學,從事過諮詢行業,現爲自由撰稿人。關注時政、財經、科技,旨在探尋現象背後的事實與公正。文風理性、客觀,且用人性的溫度替換虛僞的中立。微網誌ID@劉遠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