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監管在經歷了近20年的低潮之後重新升溫,歐洲美國率先針對大企業的壟斷行爲進行調查與罰款,雖耗時耗力,但這類企業基本上毫髮無損。中國後來居上,相關企業的市值在短時間內大幅度下跌,這自然引來一些學者和投資者的議論。
經濟學家習慣於引用海耶克(或其師米塞斯)主張的自由競爭,反對管制,以及熊彼特倡導的企業「創造性破壞」(與現在流行的「顛覆式創新」類似)有利成長等觀點來表達對反壟斷監管的不滿;索羅斯等投資家,一如既往地信奉其師波普的自由主義哲學,嚴厲抨擊反壟斷監管,視之爲開放社會的敵人。
海耶克、熊彼特與波普同爲奧地利人,都經歷了歐洲國家在20世紀初的劇烈變化,親眼見證戰爭爆發、社會失序與極權主義的崛起,也都經歷了遠離故土的流亡生涯。自然而然地,他們都以手中之筆強烈主張對個人權利和自由的保護,以免社會與經濟重蹈覆轍。
您已閱讀7%(359字),剩餘93%(51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