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央行的工作如此難做?人們普遍認爲這是因爲央行無能。持這種觀點的人堅持認爲,央行需要讓利率合乎歷史常態。這是錯誤的,因爲歷史常態無關緊要。問題在於,爲什麼會出現現在的情況?這對我們的經濟意味著什麼?
阿蒂夫•米安(Atif Mian)、路德維希•施特勞布(Ludwig Straub)和阿米爾•蘇菲(Amir Sufi)在8月27日傑克森霍爾(Jackson Hole)貨幣會議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闡釋了這個問題。該論文得出了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在他們更早的研究中已經提出:實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不平等程度很高且日益加劇,而非一些人認爲的人口結構因素,比如「嬰兒潮」一代一生中的儲蓄行爲。
他們首先從實際「自然利率」入手,這個概念最早是瑞典經濟學家克努特•威克塞爾(Knut Wicksell)提出的。威克塞爾解釋稱,自然利率是使經濟中需求和供給達到平衡的利率水準,這體現在價格穩定上。現代的通膨目標制理論就是從這一思想發展而來的。然而,至關重要的是,美國的自然利率估計值從40年前的4%左右降至現在的零左右。
您已閱讀24%(455字),剩餘76%(14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