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英國教育

被中國家長理想化的英國「貴族」教育有什麼弊端?

Luning Wang:「貴族教育」和「貴族精神」真的適合21世紀的國際社會嗎?希望國內家長在給孩子做教育規劃時,能夠更周詳地考量。

如今出國留學已經不是非富即貴階層的專享,在一衆留學目的地中,英國被認爲擁有最「正統」的教育,也因此成爲了許多中國家長的首選。在對英國中學教育偏執片面的推崇中,仍有許多人執著於「貴族精神」的讀本,認爲公學與私校培養出的例如不以物質享樂爲人生目的、保持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修養、嚴於律己又擁有社會擔當以及獨立意志等特質的「貴族精神」,是那些「暴發戶」擲千金也買不來的真正的教育。這些無緣瞭解英國教育真相的家長們,非常容易被二手網路資訊洗腦從而被販賣焦慮,從小給孩子安排上一切與所謂的「貴族」掛鉤的課餘活動——騎馬課、禮儀班、下午茶……彷彿在孩子的成長中,若不按照英國「貴族學校「和美國藤校精英標準去培養,子女就失去了競爭力。然而,我們在培養自己國家優秀的下一代時,爲什麼要偏執地以英國文化爲標杆?爲什麼要盲目地給孩子上騎馬課,甚至學習一個連歐洲本地富裕階層都不慣用的下午茶禮儀,而不去拾起和延續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技藝?人們所迷信的「正統」英式教育當然有其弊端是一方面考量,在此之上更重要的問題是:「貴族教育」和「貴族精神」,真的適合21世紀的國際社會嗎?我覺得不見得!

不論是受網路文化影響所形成的觀念,還是親歷「貴族」公學教育後得出的結論,我們所能達成的共識是貴族不等於有錢,貴族精神所指的是:文化教養、社會擔當和獨立的靈魂。如果瞭解過英國大部分的公學與私校教育,必須要承認的是,他們有豐厚的教育資源可在德智體美勞全方面培養優秀的學生,賦予他們開發興趣愛好和強化個人專長的機會。他們會讓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與社羣服務和慈善機構,來培育社會擔當,在大學的選擇上,大部分公學學生也並非把學術成績放在奮鬥目標之首,而是「單純」地希望能夠在大學收穫有價值的時光(quality time)和美好的經歷(good experience)。比如在伊頓公學,家庭背景並不會成爲學生在校的立足之本,伊頓男孩之間的激烈競爭亦不僅體現在學習成績之上,有一技之長反而更加分。這種對獨立人格與個性的培養是許多家長直接花錢買不到、置身於對的環境才能獲益的教育。然而這般優異的英國「貴族」教育,我認爲還存在著國內家長看不到的弊端。

其中之一是,英國的教育體系就是爲了保持社會階層的分裂而存在的——公學與私校教育變成了提升一個人社會階層的基本「入場券」,英國社會的領導層亦由擁有公學背景的白人男性所構成,即使多年來,政府不斷提倡教育改革,也在社會包容性上做出了努力,可卻沒有有效地改進從教育階段就開始的「階級分裂」事實。英國的公學與私校文化,是以強烈的英國中產及中上產白人文化爲主導的,本身具有「排他性」,對多元也並不相容。所以在傳統的英國公學與私校,外來學生未必好融入,許多沒有在英國上GCSE(相當於中國的初中)或是之前在Prep School瞭解了部分英國文化的學生與英國本土學生難以成爲朋友,致使他們到了中學、大學時代仍然只能與同國籍學生或其它國家的國際生「抱團」。畢竟,英國上流社會和中上階級人士的文化與國人是很不一樣的——他們的富裕階層在鄉下有房產,從小在鄉下長大,熱愛的是鄉村生活,騎馬、打獵是他們固有的傳統,但這些並非是從小在都市長大的國內富家小孩們習以爲常之事。

您已閱讀32%(1320字),剩餘68%(27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