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新型冠狀病毒

The EU’s fate rests on Germany’s identity crisis
「德國歐洲」與「歐洲的德國」


斯蒂芬斯:歐盟唯有在德國希望它發揮作用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這要求德國政界人士鼓勵人民接受「歐洲的德國」。

The writer Thomas Mann framed the choice in 1953. The new Bonn Republic, he said, should discard any nationalist ambitions for a German Europe. The future lay in binding the nation to its neighbours to create a European Germany.

作家湯瑪斯•曼(Thomas Mann)在1953年框定了這一選擇。他說,新的波恩共和國(Bonn Republic,即西德,其首都設在波恩——譯者注)應該放棄有關建立「德國歐洲」的任何民族主義雄心。德國的未來在於將自己與鄰國捆綁在一起,成立一個「歐洲的德國」(European Germany)。

您已閱讀5%(377字),剩餘95%(68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菲力普•斯蒂芬斯

菲力普•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目前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副主編。作爲FT的首席政治評論員,他的專欄每兩週更新一次,評論全球和英國的事務。他著述甚豐,曾經爲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寫傳記。斯蒂芬斯畢業於牛津大學,目前和家人住在倫敦。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