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公司治理

「準經濟危機」對公司治理帶來的挑戰

鄭志剛:新冠疫情引發的「準經濟危機」下,公司治理究竟應該進行哪些調整,以應對類似的外生衝擊對企業正常經營管理活動產生的巨大影響。

新冠疫情的蔓延無疑對很多行業和職業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一些我熟悉和不熟悉的經濟學家和管理專家近期撰寫了大量的文章,提示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疫情對這些領域的衝擊。在疫情突發後,當管理層更多需要獲得「應該做什麼」的相關建議時,平時更多是在告訴公司管理層「不能做什麼」的公司治理,實際發揮作用的空間相對有限。這顯著不同於那些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企業經營管理業務開展等領域。

在新冠疫情爆發期間,一個引人注目的公司治理事件是中概股的佼佼者「瑞幸咖啡」自爆財務造假醜聞。儘管該事件一度引發媒體高度關注,在WeChat朋友圈持續刷屏,但財務造假事件顯然是瑞幸內部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缺失所導致,並不是短期行爲,更未與新冠疫情的爆發扯上哪怕一丁點的關係。

那麼,對於這次由新冠疫情引發,被一些經濟學家認爲影響將超過1929年的全球經濟經濟大蕭條的「準經濟危機」,難道公司治理真的不能說點什麼了嗎?

您已閱讀13%(379字),剩餘87%(25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公司治理新視野

鄭志剛,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他兼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三屆獨立董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成員、北京國有資產法治研究會副會長,以及太平石化金融租賃、泰康資產等多家公司獨立董事。著有《好公司都是設計出來的》《成爲董事長—鄭志剛公司治理通識課》《分散股權時代的中國公司治理:理論與證據》《國企混改的理論、路徑和模式》等著作。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