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科技企業

科技創業者應儘早樹立價值觀

希爾:不少教訓都已證明,當一家企業發展成全球規模時,糾正道德上的過失需要在時間、精力和信譽上付出巨大成本。

在我對克雷•克里斯坦森(Clay Christensen,他已於上個月去世)的最後一次採訪中,他表示,他的「顛覆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理論提供了一種「共同語言」,使企業能夠找出問題,並決定行動路線。

這顯然是謙虛的自我評價。這也提供了一條線索,有助於解答熱愛顛覆的人是如何將這位管理學思想家的想法扭曲爲危險的狂熱。克里斯坦森曾說,他的理論產生過一些影響,「大體是好的,但有時也有愚蠢的」。

Skype聯合創辦人尼古拉斯•佔斯特姆(Niklas Zennstrom)最近告訴我,早年人們認定,基於網路的創新大多都能造福世界,但人們的這種看法「被用作任何行爲的通用藉口」。1990年代網路規模較小,有利於限制誤入歧途的早期試驗或不太符合道德準則的商業模式所造成的損害。

您已閱讀19%(348字),剩餘81%(14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安德魯•希爾

安德魯•希爾(Andrew Hill)是《金融時報》副總編兼管理主編。先前,他擔任過倫敦金融城主編、金融主編、評論和分析主編。他在1988年加入FT,還曾經擔任過FT紐約分社社長、國際新聞主編、FT駐布魯塞爾和米蘭記者。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