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些收購大佬想調整自己的行業,滿足公衆對一個更爲仁義的資本主義的要求時,他們會這麼做:
第一步是捨棄對不義之財、融資和超高薪的專注。不再做引人矚目的越軌行徑,不再搞巴比倫式的奢華生日派對。然後開始聚焦於更被社會認可的投資成果,比如更高的就業率,或更環保的生產。
這聽起來可能嗎?誰知道呢,但這是一些元老級的業界資深人士最近發出的資訊。美國的收購老手卡爾•托馬(Carl Thoma)和泰豐資本(Terra Firma)的蓋伊•韓斯(Guy Hands)都談到了私人股本公司進行此類具有社會意識的投資的可能性,甚至提出了一個異端想法:用較低的財務回報來換取社會影響力。
您已閱讀16%(282字),剩餘84%(14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