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

走向現代化的中國製度建設

餘凱思:我們應尋求一部客觀的歷史,能夠解釋近現代中國在整個歷史上的建立歷程,能認識到一些關鍵制度的連續性。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認爲中國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家,是停滯的。它平靜地發展著,古老的原則沒有被任何外來原則所取代。這樣一個孔儒社會似乎並無活力,因爲它僅對維持穩定與既有秩序感興趣。但是,即便如此,當它被歷史洪流裹挾著走向現代化時,或許更會經歷自身獨一無二的路徑。因此我們應尋求一部客觀的歷史,能夠解釋近現代中國在整個歷史上的建立歷程,能認識到一些關鍵制度的連續性,並揭示出其面臨的長期問題與持續性挑戰、以及其在國際舞臺上應引發深思的突出地位。

在最基本的分期考察原則下,1644年建立的大清曾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有的歐陸帝國,也是近現代早期世界最大最高效的經濟體之一。清初時代顯示出強大的軍事實力、物質財富和社會穩定;其經濟雖仍以農業爲主,但已日益商業化,其支撐了領土和人口的大規模擴張。並且,全球性聯繫也推動了商業革命,使中國成爲世界經濟中心。它的某些行業(紡織、鋼鐵和陶瓷等)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行業之一。

在此期間,一系列高效與先進的制度曾使中國社會蓬勃發展,這包括皇室政府(一個高度複雜但卻有效的行政組織)、科舉制度、社會福利與自由市場制度等。其中許多制度是建立在習俗制度之上、根據非正式規則運作的,而非正式法律條文。但是,這些發展總的來說不僅塑造著中國,也甚至助力於塑造一個以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早期近現代世界。

您已閱讀15%(554字),剩餘85%(32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