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不斷下跌的美國國債收益率,一邊是穩如磐石的中國國債收益率。一邊是飛漲的豬肉和水果價格,一邊是PPI給出了類通縮的警告。一邊是不斷下滑的汽車銷量,一邊是看似即將起飛的房價。
相信每個分析師看到這些看似矛盾的信號,都會覺得十分頭疼。如果說貿易戰影響了全球經濟的前景,那麼爲什麼中國國債收益率沒有跟隨美債收益率出現下降呢?道理上來說,中國理應受到貿易戰最大影響的經濟體之一,經濟前景應該十分黯淡,債券收益率大機率會下跌。如果說中國的「豬週期」仍然存在,那麼爲什麼CPI通膨率一直保持得不溫不火,PPI甚至給出了通縮信號呢?如果說買房和買車都屬於大宗消費,爲什麼大家光買房不買車呢?
我們當然可以基於這些現象給出一些解釋,比如說包商銀行事件影響了中小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進而波及債券交易,因此中國國債收益率沒有跟隨美債下降。比如說豬週期在中國逐步消失,個別食品價格對CPI的籃子影響很小,這反映出了居民消費的多元化,同時消費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早就脫鉤,工業品出廠價格進入通縮,表明製造業領域出現了更大的困難,因此貨幣政策應該忽視CPI而轉爲更加寬鬆,以支撐搖搖欲墜的製造業。抑或說買房是投資,而不是消費,居民買車不買房表明了對經濟的悲觀前景,從而不願意消費,只願意做保守型投資。
您已閱讀26%(536字),剩餘74%(15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