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殖民地文物該不該歸還?

托馬斯:法國總統馬克宏呼籲歐洲博物館歸還殖民時期獲得的文物。觀點固然高尚,但歸還文物的是非和利弊不能一概而論。

2006年,時任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館長尼爾•麥格雷戈(Neil MacGregor)曾自信地斷言,「歸還是昨天的問題」。他是在談及出借給肯亞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s of Kenya)的一批有歷史意義的東非文物時說這番話的。麥格雷戈辯稱,以這種方式交流歷史文物,使得所有權討論變得多餘。當時就有人不同意他的看法;12年後,歸還文物絕對是今天的問題。

在圍繞移民、全球化、主權、歷史、種族和歷史不公正展開激烈辯論的當下,新一代社運人士把矛頭轉向博物館只是時間問題。現在他們開始行動了。不久前,復活節島的長老和代表們參觀了大英博物館,希望要回該島最著名的雕像之一。來自澳洲的社運人士盯著在劍橋和倫敦收藏的、涉及庫克船長(Captain Cook)與植物學灣(Botany Bay)原住民接觸時獲得的文物,而貝南共和國要求歸還1892年殖民軍隊從阿波美王宮劫掠的文物,這些文物現存於法國的世界藝術國家博物館——布朗利碼頭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以往,人們認爲法國的法律框架排除了從國家收藏品中歸還文物的可能性。法國總統艾曼紐•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2017年末推翻了這一理解,他曾在競選期間將殖民主義描述爲「反人類罪」。他在布吉納法索的一次演講中宣告,「將非洲文化遺產暫時或最終歸還非洲」是優先事項。去年11月,一份官方報告更進一步,呼籲修訂法律,爲歸還藝術品鋪平道路。

您已閱讀16%(649字),剩餘84%(34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