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再度出現「習慣性放緩」,這一次市場似乎並沒有像以往那麼擔憂,卻將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減稅這一政策上。按照一般的預期,中國在2019年推出的減稅計劃將至少達到GDP的1%,減稅舉措成功與否,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的經濟政策走向。
事實上,中國經濟的放緩從2016年年底推出「去槓桿」舉措以來,就已經是大勢所趨。自本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信貸成長保持著緊密聯繫,也陷入了典型的「債務-成長-去通膨」的循環之中。從市場研究的角度來看,更準確對中國的廣義信貸(廣義債務)進行分析,是理解中國經濟的重要視角。其間央行也對社會融資總量等數據進行過多次修訂,其目的也是希望理解金融體系內的實際信貸規模。影子銀行的崛起導致了此類廣義債務的激增,而各類創投類基金的設立,也讓市場難以完全通過銀行類金融機構來對整體經濟的熱度進行準確的把脈。
然而,有一點是確定的,如果實體經濟的回報率無法彌補資金的成本,那麼最終的「去槓桿」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中國的本輪「去槓桿」帶有明顯的政府主導,但也大致符合歷史上每隔大約兩年就有一次政策轉向的規律。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雖然聽上去是一個經濟發展和信貸擴張的常規邏輯,但出於控制風險的需要,中國政策當局往往會選擇在一定時期對政策進行重新調配,這大致形成了每隔兩年的一個收緊或者放鬆週期。
您已閱讀25%(557字),剩餘75%(16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