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Lex專欄:在貿易衝突中受傷的戴姆勒

美中貿易戰對戴姆勒等車企造成了沉重打擊。當全球化被掛了倒車檔時,這些汽車製造商可以採取哪些方法應對?

汽車業正閃爍著紅色的警示燈。這個已經在艱難應對技術變革和節能減排任務的行業又受到了貿易衝突的打擊。德國製造商受到的打擊最爲嚴重。今年,歐元區斯托克(Euro Stoxx)汽車及零組件指數下跌超過四分之一。除非貿易緊張局勢緩解,不然這種低迷有著充分的理由。

6月,戴姆勒(Daimler)成爲首家因中國對美國徵收報復性關稅而發佈業績預警的大企業。這家梅賽德斯-賓士(Mercedes-Benz)的母公司在美國擁有大型工廠,將出產的汽車銷往中國。對貿易的擔憂令戴姆勒股價大跌,按明年預期盈利計算的本益比僅爲6倍,爲2015年預期本益比的一半。

汽車業是全球化的縮影。汽車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產品。那像戴姆勒這樣的汽車製造商該如何應對保護主義呢?許多企業已經在靠近目標市場的地方生產。但是建立新的生產基地既花錢又費時。戴姆勒的另一個選擇是使用一種被稱爲「全散件」(CKD)貿易的方法。發運全套配件,而不是整車,這可以改變原產國。

您已閱讀62%(408字),剩餘38%(2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