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2018年度報告

自主創新取決於新一輪改革開放

蔡浩:改革開放過往四十年給中國帶來的以技術模仿、技術轉移的路徑不可能長期有效,要轉向自主創新的道路,必須用新一輪改革開放引領的制度創新做保障。

始於今年3月的中美貿易摩擦,歷經波折,近期兩國雖於G20會議期間達成初步協議,但整體前景仍不明朗。12月6日,媒體傳出中國科技創新的領頭羊華為公司財務長(CFO)被加拿大代表美國政府暫時扣押(美、加是盟國)。這也映證了筆者今年4月在《首席經濟學家》雜誌上發文的觀點,貿易赤字只是中美產生摩擦的表象,拋開意識形態問題不談,美國真正要瞄準的是中國科技的崛起。諾貝兒經濟學獎獲得者埃德蒙•費爾普斯近期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採訪時也提出,中國的技術過多依賴於西方轉移,目前已經成爲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這也是川普敢於發動貿易戰的主要原因。

改革開放過往四十年給中國帶來的以技術模仿、技術轉移的路徑不可能長期有效,對於中國而言,必須加強自主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永葆發展源動力。而中國的近、現代發展史則表明,要轉向自主創新的道路,必須用新一輪改革開放引領的制度創新做保障。

何爲創新?

您已閱讀10%(396字),剩餘90%(36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