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走到今天有其必然性。博弈過程中,相對強勢一方傾向於晚些達成妥協以趨利,相對弱勢一方則傾向於早些達成妥協以避害,平衡點的出現往往是和解的契機。顯然,在貿易戰的複雜博弈過程中,參與雙方的強弱取決於其經濟對關稅措施的承受力,這具體反映在出口規模、貿易對經濟的整體影響和淨出口對成長的貢獻等方面。無論對強勢還是弱勢一方,理性的決策取決於精準的計算,兩年前如此,今天亦然。
習特會達成「停火」共識,成爲中美貿易戰的轉折點。然而,之後的談判時間緊迫、內容複雜、挑戰巨大。90天的時間視窗不可錯失,談判結果將決定中美貿易戰的最終結局。如果中美兩國能夠達成一份具有約束力的廣泛協定,雙方和世界經濟都將從中受益,其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將堪比當年「入世」。一旦談判再次陷入僵局,後續關稅措施加碼,中國經濟將面對持續的下行壓力,明年可能面臨「保6」的挑戰,美國經濟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G20峯會機制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過程中誕生,隨後經歷了從協調一致到分歧突顯的轉變。在中美貿易衝突的背景下,今年阿根廷峯會上的多邊博弈彰顯了這一轉變。經過艱苦磋商,聯合公報於12月1日發佈,但卻刪除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傳統內容,並首次提出了支持WTO改革的主張 –– 美國在其中的影響無疑是關鍵因素。當然,此次峯會最重要的看點還是在雙邊層面,在中美之間 。
您已閱讀18%(563字),剩餘82%(26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