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飲料

咖啡館帶給可口可樂「真實感」

加普:可口可樂收購咖世家可說是迴歸本源。可樂從汽水機中來,又回到咖啡館。這兩樣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相當令人遺憾的是,城市的樂趣在很大程度上已淪爲消費主義。我們不太喜歡我們的城市,因爲它們不太令人愉悅。」雷•歐登堡(Ray Oldenburg)在《絕好的地方》(The Great Good Place)中寫道。他在書中哀嘆道,美國缺少類似於法國咖啡館和18世紀英國咖啡廳那樣的喝東西的地方。

上週,歐登堡對介於家庭和工作場所之間、可供市民喝東西和社交的「第三空間」的頌歌,在一種奇怪的上下文中冒了出來。可口可樂(Coco-Cola)上週以39億英鎊從惠特貝瑞(Whitbread)手中買下咖世家(Costa Coffee),在爲此次收購舉行的投資者說明會上,可口可樂引用了歐登堡的這句話,此時距離歐登堡那本頗具影響力的書出版已有30年。

當可口可樂承認消費主義存在問題時,就真有問題了。這也許能解釋,在談到可口可樂收購了一家連鎖店(而不是另一種飲料)時,爲何可口可樂執行長詹姆士•昆西(James Quincey)的說法帶有自我辯護的意味。「這是一種咖啡戰略,而不是零售戰略。」昆西不斷向分析師們強調。

您已閱讀23%(457字),剩餘77%(15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加普

約翰·加普(John Gapper)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產業評論員。他的專欄每週四會出現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版。加普從1987年開始就在英國《金融時報》工作,報導勞資關係、銀行和媒體。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閃閃發亮的騙局》(All That Glitters),講的是霸菱銀行1995年倒閉的內幕。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