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日歐關稅互惠,中國應先解決市場經濟地位問題

吳金鐸:無論能否在WTO框架下取得市場經濟地位,中國應處理好自身問題。對過剩產能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較高階的製造業放棄價格戰。

當川普政府貿易大棒全球橫行時,歐盟與日本簽署了一項超級關稅互惠協議:日本將取消94%歐盟商品的進口關稅,歐盟將取消99%日本商品的進口關稅,這意味著超過世界貿易總額1/3的經濟體之間達成近零關稅的互惠協議。正如美國前財長薩默斯所斷言,「美國發動貿易戰將迫使其它貿易同盟國緊密聯合」。據WTO官方數據,2017年歐盟進出口商品總額11.78兆美元,日本進出口商品總額1.37兆美元,兩國商品貿易總額近13.15兆美元,佔2017年世界貨物貿易總額的37.82%,遠高於美國(11.39%)和中國(11.8%)的份額。中國也是美國貿易大棒的重點,中國同樣反對美國貿易霸權,爲何歐盟和日本接近零關稅的貿易互惠朋友圈不加中國?

事實上歐盟和日本繞開中國的貿易框架早有端倪。2018年5月31日美國、歐盟和日本貿易負責人在巴黎舉行的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上,重點討論了第三方國家「非市場導向的政策及做法」,並針對基礎產業補貼,技術轉讓政策以及市場導向條件三方面內容發表聯合聲明。而早在2016年12月10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保護期滿之時,美國、歐盟和日本在針對中國的WTO評估報告中拒絕給與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可見,歐盟和日本近零關稅的貿易互惠框架,不僅是對美國貿易霸權和單邊主義的報復,也是對所謂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及其政策和做法的變相抵制。

中國爲何需要力爭WTO成員國承認「市場經濟地位」

您已閱讀11%(589字),剩餘89%(50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