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問題困擾中國多年,因此近來去槓槓之役備受關注。歷史上,美國也曾與通膨問題苦戰十年,並最終取得了勝利。美國戰通膨的經驗和教訓,對中國今天的去槓桿有不少參考價值。
從60年代末開始,通貨膨脹成爲美國經濟最棘手的難題。爲了降低通膨,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嘗試過各種手段。69年至74年擔任總統的尼克松,採取了管制價格的手段,但最後不得不放棄。74年開始擔任總統的福特,號召老百姓少花錢多儲蓄,同時努力壓縮政府預算。但不論歷任總統如何出招,通膨不但沒有被馴服,反而越來越高。 直到1979年保羅•沃爾克出任美聯準主席,採取了非常嚴厲的貨幣政策,通貨膨脹才最終得到遏制。
爲什麼通膨如此難對付呢?關鍵在於預期。如果人們預期明年通膨率是5%, 那麼不論是勞動者的工資要求,還是企業的漲價行爲,都會把這個漲價因素考慮進來,這時政府要管制物價是很困難的。比如政府不讓石油公司漲價,而石油公司的成本受通膨推動繼續上升,那麼石油企業就會生產越高虧得越多,最後索性選擇少生產。後果就是石油短缺,漲價壓力進一步上升,最後倒逼政府放棄價格管制。
您已閱讀18%(456字),剩餘82%(21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