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人造肉

「人造肉」如何打開市場?

加普:從減少資源消耗,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各種肉類替代品有不少優點,但問題是如何打動口味挑剔的消費者?

《食肉就是謀殺》(Meat is Murder)是史密斯樂團(The Smiths)在1985年發行的第二張專輯,當時菜單比較簡單。如今,肉類的涵義有點模糊——超市貨架上的漢堡或速食店的雞塊或者來自動物,或者由真菌蛋白製成,或者不久之後在實驗室裏種植出來。

曾幾何時,就像美國牧場主協會(US Cattlemen’s Association)的牛仔們委婉辯稱的那樣,所有牛肉都是「一隻牛科動物的肉」,而這隻動物「以傳統方式出生、飼養和收穫」。大多數牛肉還是這麼來的,但是其他選擇越來越多,從超市裏擺在傳統牛肉旁邊的的植物漢堡,到肯德基(KFC)在英國開發油炸「素雞」的計劃。

創新是可喜的。大豆蛋白和闊恩素肉(Quorn)等素食替代品已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了,但並沒有嚴重威脅到消費者對肉類滋味和咬口的喜愛。儘管存在健康擔憂,但過去50年裏,全球動物肉消費量成長了3倍,美國人每年喫掉500億個漢堡,發展中國家也在迎頭趕上。

您已閱讀21%(408字),剩餘79%(14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加普

約翰·加普(John Gapper)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產業評論員。他的專欄每週四會出現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版。加普從1987年開始就在英國《金融時報》工作,報導勞資關係、銀行和媒體。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閃閃發亮的騙局》(All That Glitters),講的是霸菱銀行1995年倒閉的內幕。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