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美中貿易戰的實質在技術

黃育川:從發達國家吸收技術是發展中國家過渡到發達國家的必然階段,無可厚非,但中國的營商環境仍有待提升。

本週晚些時候,一個美國高級談判團隊將抵達北京,討論美中貿易戰與技術戰。這次討論的醉翁之意不在貿易。美國已保持了40年貿易逆差,這一狀況遠遠早於中國成爲一個貿易大國。正如許多專家所指出的那樣,美國的貿易赤字主要是由其低儲蓄率造成的,而這基本與中國沒有關係。據報道,該團隊會要求中國將雙邊赤字削減1000億美元,這在概念上不合邏輯,也不現實。

這場經濟戰更主要是爲了保護美國的技術優勢。美國白宮的最新一輪貿易制裁利用了《1974年貿易法》(1974 Trade Act)中的301條款,指稱中國侵犯了智慧財產(IPR),採取了不公平的貿易做法。盜竊智慧財產不是問題。假設這種行爲存在,它也應該且正在得到處置。

更嚴重的關切是,中國是否正通過《中國製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和其他產業計劃,不公平地補貼戰略性產業,違反世貿組織(WTO)的指針,特別是「強迫」外國公司將其技術轉移給中國,作爲進入中國國內市場的條件。

您已閱讀22%(416字),剩餘78%(15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