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7年以來,債市的調整深度已經超過2013年去槓桿(6月開始)所引發的債市調整,未來中國債市將走向何方?爲此,FT中文網推出「去槓桿下債市觀察」系列文章,也歡迎廣大讀者參與討論和交流。本文是該系列文章第九篇。編輯事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2018年4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宣佈,將於4月25日起,用下調多數銀行準備金的方式置換MLF資金,並釋放4000億元人民幣左右的增量資金。受此訊息刺激,次日中國債券市場成了狂歡的海洋,10年期國債活躍券收益率盤中驟降17.5個基點至3.475%,10年國開活躍券收益率一度暴降24個基點至4.29%,收盤時雙雙回到2017年5月初的估值附近。即便隨後幾天因爲稅期等因素導致市場流動性非常緊張,收益率出現連續反彈,似乎也沒有打消多數人的樂觀情緒。那麼後續中國債市會怎麼走,會再次走出14、15年的長牛格局嗎?
我們先回顧一下今年以來的債市走勢。一月因爲主要發達國家央行均釋放了貨幣政策正在或即將收緊的信號,以美國爲代表的發達國家國債收益率遭集中拋售,美國新老兩代債王均認爲美國債牛行情已經結束,固定收益將進入新時代。而中國債市基本上延續的是去年去槓桿以來的走勢,國債活躍券收益率於一月中站穩4%,國開活躍券收益率則站上5.1%。隨著1月下旬央行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CRA)的陸續啓動,以及2月上旬美國股市異常大跌帶動中國股市超跌,或許是出於春節前維穩考慮,央行通過降低國庫現金定存利率和加大MLF投放的方式維繫了相對寬鬆的貨幣環境。令人有些意外的是,2月下旬CRA到期後,央行於公開市場持續大額投放,市場流動性持續寬鬆,並將這一現象維繫到了4月上旬。回過頭來看,美國川普政府於三月初開始大打貿易牌,將矛頭直指中國(此舉令中國3月出口出現負成長的情況,影響了一季度的經濟成長),這或許纔是央行有些超出市場預期的維持貨幣環境寬鬆的原因。在這期間,市場利率出現了明顯下滑,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加權利率明顯低於去年四季度的中樞水準,而3個月AAA級同業存單到期收益率更是較年初一度下滑近120bp。債市收益率在一片踏空的哀嘆聲中,進入了實質性的牛市,在央行降準信息發佈後,利率債一度回到去年5月初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