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債市

降準背後深意及對債市的影響

何文忠:商業銀行接下來的經營動向對債市的影響至關重要,而這也決定了本次新型結構性貨幣政策利好在未來能否再次出現。

4月17日晚間,央行決定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同時銀行將各自按照「先借先還」的順序,使用降準釋放的資金償還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貸便利(MLF),此舉引發市場熱議。

本次降準距離上次降準已有兩年多,債券市場在經歷了去年的疾風驟雨般暴跌之後,投資人普遍認爲中國的貨幣寬鬆週期已經結束,然而降準突如其來,打破了這種短暫的共識。人們不禁要問,貨幣政策是否迎來了再次寬鬆週期?新一輪債牛能否捲土重來?

從覆蓋面來看,本次降準涉及面比較廣,基本上涵蓋了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從這一角度,這是一個總量政策。然而上述銀行又必須將降準釋放的資金償還MLF,考慮到MLF主要爲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持有,扣除這一部分之後,兩類機構在量上的增加幾乎可以忽略,真正受益的僅是一小部分機構,約4000億,與1月份定向降準規模基本相當。除此之外,受益機構對新增資金的投向還要接受央行的指導,主要用於小微企業貸款,並納入MPA考覈。因而,本次降準在機構、投向、規模上都具有鮮明的定向特徵。這看起來似乎是總量政策,實際上是結構性貨幣政策思維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因此,更傾向於認爲,本次降準不是貨幣政策再次寬鬆週期的重啓,而是一種新型的結構性貨幣政策組合的創立。至於置換帶來的負債價格上的好處,雖然是面向全部機構,但與價格型總量政策(全面降息)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不應影響對本次降準的實質定性。

您已閱讀29%(620字),剩餘71%(15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