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艾未未談紀錄片《人流》

宋佩芬:講述難民話題的《人流》獲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導演艾未未談及拍攝初衷和他對文明的認識。

艾未未的工作室位於柏林最時髦的Prenzlauer Berg區,建築物的前身是家啤酒廠,現在被改建成大小不一的工作室,他的鄰居是丹麥藝術家Olafur Eliasson。艾未未工作室有兩層樓,活動空間幾乎全在地下,不過挑高的天花板加上銜接地面的長窗讓太陽光可以直接射入。

2015年,艾未未在柏林定居。這次來拜訪是爲了他接受卡達博物館協會的邀請,在由舊消防站改建成的車庫美術館(Garage Gallery)舉行個展。這是他第一次在波斯灣作展,而且邀請人就是卡達的瑪雅莎公主。公主是2016年在紐約蘇活區Jeffrey Deitch的展覽空間看了艾未未展出的《自動洗衣店》(Laundromat,2016),印象深刻,於是邀請他到杜哈展出相同的作品。艾未未先到杜哈看展場,看了當時正展出的畢加索與賈科梅第,也見了一些駐地藝術家,與他們進行座談,看了他們的工作室。「感覺上卡達的情形很好,地方很小,但是很開放。就穆斯林的社會而言,是我見過比較開放,具有現代意識的一個社會。」當下就同意接受邀請。

《自動洗衣店》是艾未未一系列有關難民問題創作中的一件作品。在經歷了81天審查、護照沒收,四年禁止出國後,艾未未在2015年夏天拿回護照,立刻前往柏林,並在同年年底與女友、兒子到希臘的Lesbos島度假。他在島上親眼目睹了難民如何著陸,受到何種待遇這些過程,於是決定將工作室搬到Lesbos,開始記錄難民問題。從Lesbos出發,他走遍了23個國家,探訪了40個難民營,採訪了600多人,拍攝了900多小時的紀錄影片,之後將這些影片剪接成140分鐘的電影《人流》((Human Flow))。《人流》於去年8月底在威尼斯影展首映,之後在全球各地公開上映,並被今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您已閱讀26%(738字),剩餘74%(20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