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尚街

藝術家能爲拯救海洋做什麼?

宋佩芬:維也納,來自藝術、科學、哲學、法律界的專業人士紛紛「表演」知識,跨學科詮釋「救海」理念。

已經7點多了,太陽還沒有下山,氣溫仍然居高不下。維也納郊區奧嘉頓公園(Augarten Park)的露天劇場前,一羣人或躺或坐,耐心地等候表演。

上半場是作家兼哲學家尼古拉•馬西安德羅(Nicola Masciandaro)朗誦散文《在這個愛的海洋中淹沒自己》!他引用了13世紀的詩人兼神祕主義者海德維奇(Hadewijch)的一段文字:「她將我投入了無底洞/進入一個比海洋還要深的深淵」。馬西安德羅主張,只有讓自己淹沒,才能真正感觸到海洋的深淵。

下半場是藝術家喬安妮•瓊納斯(Joan Jonas)的表演式講學《海洋素描與筆記》。今年81歲的瓊納斯經常將自己的身體當成銀幕,將過去拍攝的影片直接投射在她的身體上,讓記憶與現場結合。《海洋素描與筆記》是海洋生物研究、希臘神話、民俗傳統、個人生活點滴,以及《白鯨記》、《章魚的靈魂》(Soul of an Octopus)、《水生的叔叔》( The Aquatic Uncle)等海洋文學的拼貼。以投影、演講、敘事、朗誦以及現場繪畫來呈現。她從希臘神話中海神帶給世界第一匹馬發展出「我們都來自海洋,都存在了對海洋的記憶」,這個充滿詩意的論點,將海洋比喻爲生命的泉源,宇宙萬物之家。

您已閱讀21%(513字),剩餘79%(18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