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

馬賽當年,知識難民生死一線

茉莉:當我們凝視上世紀前葉歐洲流亡者悽苦無助的身影時,會痛切認識到,今天所享受的被庇護的權利來之不易。

本文爲作者「歐洲難民故事」系列之五

1940年,法國馬賽發生過一幅這樣的情景:一位猶太畫家拿著他的畫冊來到美國救援辦事處,向辦事處祕書申請去美國避難。由於這位畫家的名聲不是很大,祕書無法確定此人就是美國需要的「一流人才」,於是讓畫家去畫幾張馬賽港的速寫看看,以此決定此人是否能避免成爲納粹集中營的獵物。

這個令我含淚大笑的真實故事,反映了那個血與火的時代,法國知識精英逃亡的一段悲愴歷史。當時法國乃至整個歐洲似乎只剩下兩條出路——奧斯維辛或馬賽。在歐洲的這場大劫難中,仍實行孤立主義政策的美國只篩選部分精英予以救助,並要求回報。由於文明社會不希望百萬猶太人「無處可逃」的歷史再現,1951年聯合國制定的《日內瓦公約》,終於在法律上承認了難民身份。(題圖爲二戰前夕歐洲猶太難民乘船逃亡場景。

您已閱讀8%(343字),剩餘92%(38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