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上比較有趣的一個現象是,儘管學者與分析師們針對中國宏觀經濟樂觀與悲觀的看法迥然相異,但雙方對2018年中國宏觀經濟指標的看法卻驚人地相似。例如,2018年GDP增速約在6.5%左右,CPI增速約在2.0-2.5%左右,失業率保持穩定,貨幣政策依舊中性,人民幣匯率大致企穩(不會破7)等。
事實上,從2016年起,中國宏觀經濟就似乎進入了一個平臺期,各種宏觀經濟指標的波動率均顯著下降。然而,在宏觀經濟總量指標大致穩定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卻呈現出分化加劇的態勢。目前幾乎在每一個領域,我們都可以看到樂觀的一面與悲觀的一面。這恰恰就是爲何學者與分析師們的意見大相徑庭的原因。
首先看消費。圍繞消費,目前至少有兩種看法的分歧。第一種分歧在於,大家都看到了近年來消費佔GDP的比重(或對GDP的貢獻)超過了投資。樂觀的人認爲,這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表現,說明中國經濟的成長動力結構在發生改善。而悲觀的人認爲,消費本身增速是穩定的,其之所以對GDP的貢獻上升,原因其實不過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過快下降。而這種經濟結構的被動改善未必是好事。
您已閱讀19%(465字),剩餘81%(20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