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產業政策

激勵機制設計能否賦予產業政策新生命力?

鄭志剛:激勵機制設計僅是基礎性市場機制的修補和完善,而不是市場機制的簡單代替。由此引發一個問題:激勵機制設計的邊界在哪裏?

時至今日,張維迎教授與林毅夫教授於去年秋天發起的產業政策之爭開始沿著兩個方向縱深展開。其一是一些網路實務工作者指出,大數據突破計劃經濟所依賴的資訊收集困難的瓶頸,因而大數據賦予計劃經濟新的生命。然而,包括張維迎教授在內的一些學者很快指出,基於大數據僅僅會使日常經營管理決策變得更加科學有效,而對於依賴風險識別和責任承擔的企業家決策則作用有限,因而大數據不會必然推動技術創新,進而制度創新。例如,一度成爲交通運輸領域技術革命標誌的蒸汽火車,並非牛車和馬車等傳統運輸行業基於大數據預測和創新的,而是來自看起來沒有關係的紡織行業;如今進入千家萬戶,很多人須臾不可離開的WeChat,同樣不是由通訊科技的傳統企業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基於大數據預測和創新的,而是來自最早從事電腦系統研發的騰訊;甚至被稱爲支付業務領域的一場革命的支付寶發明,同樣也不是由開展傳統支付業務的工農中建等各類商業銀行基於大數據預測和創新的,而是來自電商的阿里。

其二是近來一些經濟學家指出,政府之所以無法設計出好的產業政策,只是由於政府沒有很好借鑑激勵機制設計的思想。不是產業政策本身不好,而是產業政策設計得不好。他們鼓吹,應該把激勵機制設計思想廣泛應用於「產業治理」,甚至「國家治理」。他們進而強調,治理的本質就是機制設計。

我們的問題是,即使應用激勵機制設計思想,產業政策,進而計劃經濟難道就會由此獲得新生嗎?

您已閱讀13%(585字),剩餘87%(39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公司治理新視野

鄭志剛,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他兼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三屆獨立董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成員、北京國有資產法治研究會副會長,以及太平石化金融租賃、泰康資產等多家公司獨立董事。著有《好公司都是設計出來的》《成爲董事長—鄭志剛公司治理通識課》《分散股權時代的中國公司治理:理論與證據》《國企混改的理論、路徑和模式》等著作。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