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中國評級,再次引發對於中國風險的諸多討論,防範風險亦是近年經濟政策重點。中國經濟最大風險存在何處?應該如何應對可能風險?對世界而言,中國經濟風險又意味著什麼?FT中文網近期組織《中國風險之辯》專題討論,編輯事宜,聯繫徐瑾 [email protected] 。
近一個月來央行周小川行長接連就金融槓桿接受採訪,並在十九大閉幕後發文《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引發市場對政策收緊的擔憂。當下周小川「高槓杆是宏觀金融脆弱性的總根源」的嚴厲措辭確實與去年初在G20央行行長會議以及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有關「個人住房加槓桿邏輯是對的」、「中國的國民儲蓄率高」的表態形成了鮮明反差。
筆者認爲,這巨大轉變的背後預示著政策信號的變化,即決策層在不同時點對經濟形勢判斷與防範金融風險定位已經改變,意味著強監管、去槓桿將取代穩成長將成爲明年經濟工作的主基調。而從10月M2、新增信貸與社會融資規模均低於市場預期、十九大之後十年國債收益率大幅走高等情況來看,政策收緊的寒意已然出現。
您已閱讀14%(448字),剩餘86%(27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