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公益

公益,不僅是爲別人,也是爲自己

周健:中國公益人要具備從個體困境穿梭到複雜社會問題的想像力,通過公益實踐,帶動社會公共福利政策的變化。

本文爲作者「中國公益的重建與轉型」系列之一

2012年5月,我和中國公益研究院的王振耀院長一起討論新成立的基金會的註冊名,王院長問是用「北京感恩慈善基金會」、「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還是「北京感恩慈善公益基金會」。當時,我對王振耀院長提出這樣的問題有些不解,毫不猶豫地表示用「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這個名字。

之所以選擇「公益」者兩個字,是我受尼采「憐憫心是人類最可恥的行爲」這句話的影響,認爲「慈善」這兩個字多少有點憐憫和慈悲的意思。同情心、慈悲心很容易變成富人對窮人的無條件的保護,這種保護容易讓窮人放棄努力,等待好心人來給自己喫喝。這種社會救助的方式,既不會長久,也不會有效,但是卻容易讓窮人形成依賴的性格。

您已閱讀9%(303字),剩餘91%(31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