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經濟

自尋煩惱的英國脫歐

沈建光:脫歐談判雖未進行實質推動,但鑑於當前力量對比,歐盟將佔據更多的主動權,而英國方面則很難以取得有利地位與談判優勢。

本文爲作者2017西歐之行系列之三

與歐洲大陸呈現出的欣欣向榮大相徑庭,此次到訪倫敦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去年筆者到訪英國時恰巧見證了英國脫歐公投的歷史時刻,當時縈繞在英國上空的是經濟學家與投資者的沮喪、疑歐派的狂歡以及普通民衆的迷茫與期許,脫歐意外落地幾乎讓所有人措手不及,即便是主張脫歐的人士也未做好迎接勝利的準備,如何開啓脫歐談判對英國而言充滿了變數。

時隔一年,筆者再次到訪倫敦,脫歐的負面影響更加明晰。雖然脫歐談判還沒有涉及實質性的內容,但負面衝擊已顯而易見。倫敦金融城充斥著失落,有不少嶄新漂亮的辦公樓正在建設之中,但筆者訪問的金融機構大多表示會考慮將歐洲總部搬遷至法蘭克福或是當務之急先在法蘭克福設立分支機構作爲業務轉移的過渡。

您已閱讀13%(317字),剩餘87%(21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