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人民幣納入「逆週期因子」,匯改走了回頭路?

肖立晟:引入「逆週期因子」後,央行又重新獲得了價格的裁判權,市場依仗的「非對稱貶值」優勢落空,空頭開始迅速後撤。

2017年5月26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表示,中國央行考慮在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週期因子。在新的定價公式下,中間價=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週期調節因子。納入逆週期調節因子,是指中間價會對順週期波動進行反向操作,避免市場人云亦云的羊羣效應。

訊息一經公佈,離岸市場CNH暴漲1000個基點,在岸CNY一改疲態,收盤價上漲88個基點。究竟央行爲何推出「逆週期因子」,對人民幣匯率走勢又有那些影響?這需要從2016年談起。

2016年1月,央行宣佈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設定,會同時參考收盤價和一籃子貨幣。同年4月份,我接到一位海外關注中國宏觀經濟朋友的電話。他詢問我爲何這個月中國公佈的PMI的數據不及預期,央行制定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反而升值?我解釋了一下央行「收盤價+籃子貨幣」運行機制的原理:由於前一天美元對籃子貨幣下降幅度較大,所以第二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需要上調穩定貨幣籃子。

您已閱讀14%(395字),剩餘86%(25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