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智慧城市羣

器物與制度,新加坡的網約車政策

劉遠舉:新加坡沒有限制網約車數量,用市場與科技手段調節行駛量,網約車、計程車、私家車、公務車的法律地位平等。

一直以來,中國很多人都把新加坡視爲理想的學習對象。清潔的城市、暢通的交通、高素質的市民,以及獨特的政治等,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之國,看起來,比歐美離中國人更近。不過,實際事實恐怕更加複雜一些。

隨著網約車新政逐步開始實施,由於對牌照和戶籍的限制,重現打車難幾乎已是定局。那麼,從同爲華人社會的新加坡,是怎麼做的?不妨做管中窺豹之論。2014年11月,新加坡政府對新事物網約車開始實施監管。在證件方面,所有提供網約車服務的司機必須持有計程車駕照,且註冊爲計程車,並獲得陸交局的資格證書,有效期3年。在提供服務時,司機須提前向乘客詳細說明起步費、里程、時間和預約費,以及高峯時段的附加費等,且預約費不能高於計程車。與此同時,爲防止拒載等情況,乘客無須提前告知目的地。一年之後,又新增了不得在道路、停車場或公共站點拉客攬客;合乘的發生必須是司機的順路行爲等規定。

衆所周知,新加坡堪稱一個崇尚嚴刑峻法的國家,新加坡政府初遇網約車時,是嚴厲的。不過,隨著網約車優勢的展現,新加坡政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由嚴轉寬,展現出一個政策隨著實踐反思調整的過程。

您已閱讀22%(469字),剩餘78%(17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