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解嚴

從同志文學看臺灣解嚴

紀大偉:不少人認同臺灣今日同志文化榮景是解嚴最亮眼成果之一。但冠冕不該一直留在政治名人頭上,而應迴歸無數小民。

編者的話:今年,是臺灣宣佈解除戒嚴30週年。FT中文網邀請學者和媒體人撰稿,嘗試從不同角度去分析,是什麼樣的社會文化形塑了臺灣這一代人,以及80年代留給臺灣社會的資產和限制。以下是本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從臺灣同志文化來看,戒嚴之下,同志文學的迂迴,以及背後的無數小民。

臺灣在1987年宣佈解除戒嚴以來,至今已屆30年。這30年的解嚴經驗交出來的成績單如何?對關心同志的人士來說,今日的同志文化榮景幾乎是解嚴最亮眼的成果之一。

在街頭層面,臺灣同志大遊行已經成爲東亞規模最大的同性戀街頭盛會。國際媒體關注臺灣同志遊行之餘,經常將這場盛會歸功於解嚴,彷彿解嚴啓動了自由、民主、開放、包容、進步。又,在法治層面,臺灣即將成爲同志婚姻合法化的第一個亞洲社會。國際媒體經常把臺灣即將讓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趨勢,歸功於臺灣對待同志的相對友善態度,並且將這種對社會邊緣人的友善態度追溯到解嚴的魔術時刻。另外,在文化層面,臺灣享有東亞少見的豐碩同志文學史。(該說明的是,我當然承認其他東亞國家也有生機蓬勃的同志文化,只不過其他國家的同志文化可能在夜生活、電影、地下社團等等舞臺發光發熱,而不見得像臺灣一樣曾經密集押寶在文學這個舞臺上)。

您已閱讀10%(506字),剩餘90%(44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