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在剛當選爲中國領導人的習近平首行造訪的地點中,有一座歷史博物館。他在北京參觀了一場展覽,該展覽先是回顧了以鴉片戰爭爲起點的外國暴行,然後轉向「新中國」的光輝歷程,包括毛澤東逝世後的、造就了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改革開放」。在六位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陪同下,習近平總書記承諾要帶領國家走向更大輝煌。他說:「我認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習近平此次博物館之行表明了兩個動態:歷史位於今天中國政治的核心,而其領導人認爲有一個歷史敘事是可以接受的,一個中國戰勝外國霸權,並再次強大起來的故事。羅伯特•比克斯(Robert Bickers)在《走出中國:中國人如何終結西方霸權時代》(Out of China: How the Chinese Ended the Era of Western Domination)中闡明瞭這兩個動態,這本書以優美的筆觸書寫了20世紀中國與外界的交流史。但不同於中共所兜售的狹隘的、增強執政合法性的故事,比克斯講述了一個更加複雜的故事——吸引、排斥和相互依存等種種力量不斷定義中國與這個世界打交道的多種方式的故事。
比克斯是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一名教授,曾著有《瓜分中國:1832-1914,外國列強在清朝》(The Scramble for China: Foreign Devils in the Qing Empire, 1832-1914)。《走出中國》用廣角鏡頭捕捉到了中西方各種各樣的互動。幾乎沒什麼細節逃過他的眼睛,他詳細記錄了中國人民在一個強行——有時以武力——定義他們的世界中,如何以無數種方法力圖去定義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國家。他讓讀者看到,20世紀中國與外國人的往來,遠遠不只是產生了今日北京頻繁提起的屈辱時刻。一方面是外國專家、人道主義者和傳道者紛紛奔赴中國,提供從難民救濟到共產國際(Comintern)指引的一切事物,哪怕是出於自私的動機,另一方面是世界主義的、自信的中國人旅居海外,與全球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