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媒樂於暴露美國政治制度最差的一面,而他們從未這麼容易做到這一點。11月初我訪問上海時,預料會看到當地電視新聞以「我們早就跟你說過」的語氣來報導今年異常醜陋的美國總統競選,就像過去報導美國政府停擺、高中槍擊案、警察暴力對待手無寸鐵的非裔美國人時一樣。中國中央電視臺果然沒讓我失望。然而我也再次感受到從大洋彼岸,一個中文名稱由漢字「美麗」和「國家」組成的國度傳來的不幸和功能障礙新聞在中國引起的複雜反應。中國人的幸災樂禍中潛藏著一種真正的失望感,就像一個人恍然發現理想化的形象存在如此嚴重缺陷後的感覺一樣。
潘文(John Pomfret)的《美麗國度與中央王國》(The Beautiful Country and the Middle Kingdom)一書在一個地方做得很有效,那就是幫我們認識到中國人對美國的看法長期受到敬佩、吸引、失望和鄙視等各種情感交織的影響,當下也不例外。潘文是一位資深記者,曾在2006年發表反響不錯的著作《中國教訓:五位同學及新中國的故事》(Chinese Lessons: Five Classmates and the Story of the New China)。他提醒我們,我們是在談論一段可以追溯到美國獨立戰爭之後歲月的一段愛恨糾纏的關係。以清朝(1644-1911)爲例,中國官員態度搖擺,一會兒把美國人視作又一撥嗜血的野蠻人,意圖將鴉片等邪惡商品和危險的基督教信仰帶入天朝,一會兒把美國人看做有別於掠奪者羣體的人。後者是因爲華盛頓的領導人們抵擋住了誘惑,沒有像他們在倫敦、巴黎,最後還要東京的同行那樣,企圖正式控制大清帝國的部分版圖。
《美麗國度與中央王國》雖論點清晰(包括提出這樣一個論點,即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也存在相關的愛恨交織的格局),但歸根結底是一部由人物傳記驅動的著作。其長處在於透過嫺熟勾畫出的人物形象,讓讀者看到重複模式的累積效應。有些描寫對象很有名,比如孫中山,有些在西方只有專家才熟悉,民衆所知甚少,比如,該書在較前面的章節介紹了洪秀全的故事。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後,「來自田納西州邊遠地區的狂熱傳教士」羅孝全(Issachar Jacox Roberts)在中國散發宗教宣傳手冊,這些手冊對科舉落敗的洪秀全的幻覺產生影響,使洪秀全深信,他負有斬妖除魔的使命,要消滅清朝滿族統治者。他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與美國獨立戰爭在時間上重疊,但死亡人數是後者的很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