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大學生村官政策的成就與反思

何國俊、王紹達:大學生村官被稱作「新上山下鄉運動」,這一政策對中國農村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過去十年,在中央「一村一個大學生」的號召下,中國各地政府選聘大量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任職。他們主要擔任村主任助理、村支書助理等職位,俗稱「大學生村官」。一方面,政府希望通過這一政策培養出一批瞭解國情、熟悉基層的基層官員,另一方面,政府也希望大學畢業生能夠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識提升基層治理水準、幫助村民脫貧致富。這一政策規模浩大:迄今爲止全國累計選聘了超過五十萬名大學生村官,並有超過二十萬村官正在農村任職,覆蓋全國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各級財政每年需要爲這項政策支出數十億元。

這項被稱作「新上山下鄉運動」的政策究竟對農村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媒體與學術界爭議不斷。一方面,類似「優秀大學生村官成功創業、帶動經濟發展」的案例時常見諸媒體,另一方面,「大學生村官不接地氣、難以紮根基層」等批評也非偶然現象。關於這一政策的媒體報導和由此引發的大量討論,往往都基於評論者的主觀印象或者偶然觀察,難以形成共識性結論。

因此,基於田野調查和科學方法的定量研究,對於評估、調整和改進大學生村官政策有重要現實意義。在即將發表於《美國經濟雜誌:應用經濟學》的一篇論文中,筆者對中國的大學生村官項目做了系統化評估,全面分析了這一政策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您已閱讀17%(513字),剩餘83%(25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