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經濟學

血汗工廠之利弊

哈福德:雖說被資本家剝削的悲慘比不上沒有被剝削的悲慘,但艱苦工作對血汗工廠的工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們時不時會想起,這個世界上還有窮人,血汗工廠有時也會上新聞。《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和BuzzFeed網站背後善於吸引點擊量的策劃高手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在15年前通過「病毒式新聞」發家,他給耐克(Nike)下套,接二連三發了幾封詼諧的郵件,要求在其定製的個性化運動鞋上印上「血汗工廠」的字眼。

佩雷蒂後來轉而致力於更爲宏大的項目,舞臺獨白演員邁克•戴西(Mike Daisey)拾起了接力棒,他上演了引人入勝的獨白劇《史蒂夫•喬布斯的大喜和大悲》(The Agony and Ecstasy of Steve Jobs)。戴西在劇中用誇張的言辭揭露了製造iPad的中國工廠中令人震驚的惡劣勞動條件。當廣播節目《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在2012年播放這部劇的時候,它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當《美國生活》之後不久撤掉這部劇的時候,它甚至更引人關注。該節目主持人艾拉•葛拉斯(Ira Glass)寫道:「戴西對我撒了謊。」

當然,從經濟學角度來詮釋就吸引不了那麼多的點擊量。如果製造運動鞋和iPad的人做著艱苦危險的工作卻拿著微薄的工資,我們不應感到意外,因爲在他們生活的國家裏,此類工作比比皆是。既然人們從艱苦且沒有保障的貧困鄉村來到這些血汗工廠工作,或許他們認爲這比起鄉村已經是有所改善?對這種觀點最精煉的描述來自20世紀偉大的劍橋大學經濟學家瓊•羅賓遜(Joan Robinson):「被資本家剝削的悲慘比不上沒有被剝削的悲慘。」

您已閱讀31%(655字),剩餘69%(14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臥底經濟學家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是英國《金融時報》的經濟學專欄作家,他撰寫兩個欄目:《親愛的經濟學家》和 《臥底經濟學家》。他寫過一本暢銷書也叫做《臥底經濟學家》,這本書已經被翻譯爲16種語言,他現在正在寫這本書的續集。哈福德也是BBC的一檔節目《相信我,我是經濟學家》(Trust Me, I’m an Economist)的主持人。他同妻子及兩個孩子一起住在倫敦。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