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加班文化適得其反

赫弗南:研究表明,長時間工作會導致疲勞,讓人更容易出錯,結果不得不花更多時間去清理爛攤子。

當工程師談到「資產完整性」的時候,他們通常指的是在設備損壞前維護和修理設備的良好做法。使用大量機器的企業非常重視這一點;而主要只使用人力的公司則鮮少重視此事。

儘管據我所知,除日本以外,沒有哪個國家有專門指代工作過度勞累所致死亡的詞語——“Karoshi」(過勞死),我們很可能需要一個這樣的詞。因爲儘管人們很容易以爲這種現象是日本獨有的,實情可能是日本是第一個看得足夠深入從而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國家。這個在上世紀70年代發明的詞語上個月重現於日本報端,東京勞動局(Tokyo Labour bureau)裁定,廣告公司電通(Dentsu)的年輕僱員Matsuri Takahashi自殺是因工作過度勞累導致。她生前曾在一個月里加班了105個小時。

我認識的大多數執行長——主要是在美國和英國——通常每天工作12或者15個小時,每週工作6天或者7天。其中很少有人熟悉通常表明工作效率並非線性的研究。在一週工作約40個小時以後,人就會開始感到疲勞,導致人出錯,然後又需要花時間來收拾爛攤子:修正錯誤的決定,平復憤怒的情緒——到頭來是白忙活一場。有關這一點,效率專家弗蘭克•吉爾佈雷思(Frank Gilbreth)有一個經典又好笑的描述。他發現如果他同時使用兩片刀片刮鬍子,颳得會更快,但之後他不得不把節省出來的全部時間,浪費在用創口貼處理刀片留下的小傷口上。

您已閱讀39%(578字),剩餘61%(9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